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细数新华保险发展史:机遇、挑战、迷茫并存的27年

时间:11-30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159

细数新华保险发展史:机遇、挑战、迷茫并存的27年

保观 | 聚焦保险创新今年8月,新华保险迎来了自己的第三位“70后”掌门。当天下午,新华保险召开干部会议。会上,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宣布:申万宏源集团和申万宏源证券党委副书记、申万宏源证券总经理杨玉成任新华保险党委书记。四天后,新华保险公告宣布,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全因年龄原因离任。至此,新华保险完成了新一轮董事长的换防。上任后不到一周时间内,杨玉成在新华保险8月25日的“九十双飞”启动会上正式亮相,并作出重要讲话,杨玉成的讲话很接地气,也很直白,直击痛点要害,尖锐指出了新华保险目前面临的七大挑战。其一,核心竞争力不强。其二,区域布局的方向不清晰,资源投入效率偏低。其三,客户经营体系不完善,没有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其四,激励约束不够市场化,人才活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其五,产品服务不够硬,设计研发没有做到以需求为先。其六,科技赋能缺乏实效,整体运营支持不到位。其七,康养资源利用不充分,协同作用发挥有限。除了深刻剖析当前面临的内外部挑战,杨玉成还针对公司未来发展提出总体方向,即大力推进专业化、市场化改革,实事求是、真抓实干、 凝心聚力、 久久为功,把新华保险打造成一家更加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寿险公司。其实从成立以来,新华保险就一直是业内非常具有争议性的一家公司。1996年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具《关于筹建新华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银复[1996]40号),同意筹建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6月,宝钢集团、神华集团等十五家发起人签署发起人协议,共同发起设立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设立时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亿元。1996年8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具《关于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开业的批复》(银复[1996]225号),同意公司开业。自此,新华保险以寿险业务为落脚点,开启了其机遇、挑战、迷茫并存的27年发展史。纵观新华保险近30年的发展,其控股股东的变化对其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可以主要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年-2000年。此阶段主要是发展起步阶段,成立一年时间内,新华保险营业总部(现北京分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3.86亿元,跃居北京寿险市场第二位。第二阶段:2000年-2009年,2000年新华保险引入海外投资者,包括苏黎世保险公司、国际金融公司等四家实力强大的外资机构,公司外资股份达到24.9%,通过引入先进经验及技术,提升公司的整体实力,逐渐成为了一家在全国范围内都颇具影响力的寿险公司。第三阶段:2009年以后,2009年中央汇金入主新华保险,在汇金主导下,新华保险于2011年在A股和H股成功上市。同时,养老、健康、保险资管等公司相继成立,形成了以寿险业务为根基的保险集团化经营态势。而在其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股东内讧、多位一把手身陷囹圄、发展策略数次调整等事件又给新华保险这27年的发展添上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今天我们起底新华保险27年发展史,看这家国内上市寿险公司的变迁。1从股东变更看新华保险近三十年发展线不同于如今新华保险为大家熟知的是被中央汇金控股,新华保险成立之初股权结构较为平均,其中中国爱地集团公司、中国物资开发投资总公司、东方集团、北京市华远集团公司、宝钢股份、神华集团和新产业分别持有公司10%的股份,剩余30%股权由八家企业持有。成立之初,首要任务自然就是生存。在北京成立,就先在北京扎根。新华保险成立之初也非常争气,开业仅四个月,总保费收入就突破2.6亿元,占据北京寿险市场第三位,随后几年,保费收入稳步上涨,2000年保费收入14亿元,市场份额稳居北京第二。在度过了前期快速的发展后,新华开始着眼于全国市场,但想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扩张,那么必须在产品开发、技术、精算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华保险开始调整产品结构、引进更具专业能力的股东,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公司竞争能力,获取更大市场份额。1.0外资进场,销售长期期缴产品、优化业务结构成发展重点2000年11月,保监会出具相关文件原则上同意苏黎世保险公司认购8000万股、国际金融公司认购4800万股、明治生命保险公司认购3600万股、荷兰金融发展公司认购3520万股,合计认购公司新股共1.992亿股;原则上同意溢价增资形成的资本公积中的4亿转增股本,结合1999年转增股本情况,转增后公司总股本为12亿元人民币。苏黎世集团自2000年入股以来为新华人寿提供了精算和资产负债管理等领域的宝贵经验。新华人寿与苏黎世签署了奠定其业务竞争力的《技术支持协议》,依托苏黎世的全球领先经验,新华保险不断获取成熟的技术支持和技术培训服务,从而增强了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获利能力。在引进了苏黎世集团成为重要股东以及自身的不断发展后,新华保险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以销售长期期缴产品、优化业务结构。其中产品端,新华保险形成了以保额分红保险产品为核心的产品体系,主要专注于成长最快的分红型寿险产品。数据显示,在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新华保险分红型寿险占总保费收入分别为91.7%、92.6%和93.8%,产品结构得到调整。渠道端则以银保渠道为主要突破口。2000年开始,新华保险开始专注于银保渠道的发展,将重点主要放于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特别是在2007年以后,新华保险银保迎来了飞速发展,数据显示,2008年、2009年、2010年新华保险银行保险渠道的保险业务收入占公司个人寿险业务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68.5%、68.5%、68.1%。而在引入外资后的这个阶段,新华保险十年间保费复合增长率达到51.92%,高于行业复合保费增速25.38个百分点,这一阶段的发展我们用飞奔来形容都不为过。那么又是什么让新华保险在一家股权较为分散、集中了境内外主体股东的公司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央汇金控股的央企保司呢?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新华保险前董事长关国亮。这位对于新华保险可谓是“教父”一般的人物,他一手创立并促成了新华保险1.0及2.0阶段的飞速发展。但当时间来到2005年,当年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在对新华保险的例行审计中发现了诸多资金运作疑点,结果遭关国亮解聘。这引发了股东对公司治理的极大关注。与此同时,针对关国亮的举报逐步升温。2006年,有关新华保险违规运用资金的传闻开始流传,监管部门也不断收到各类举报材料。2006年9月23日,保监会正式派出检查组调查,调查发现,这些钱或者被拆借给各方利益伙伴用于入股并最终控制新华人寿,或者是被用于大规模违规投资房地产等领域,案发时尚有27亿元未能归还。这也直接导致了关国亮后来身陷囹圄以及新华保险成为第一家被保险保障基金接管的公司。2007年,保监会首次动用保险保障基金接管新华人寿,先后购买了隆鑫集团有限公司、海南格林岛投资有限公司等所持的新华人寿股权,买入价格为5.99元/股,持股数约为4.6亿股,占新华人寿股权的38.815%,位居第一大股东。2009年11月,保险保障基金“功成身退”宣布把新华人寿38.815%的股权整体转让给中央汇金公司。此次交易中,新华人寿每股8.7元,比保险保障基金接手时的每股5.99元,高出了2.71元,整个交易对价约为40亿元。以此计算,保险保障基金在本次交易中盈利12.5亿元。由此,中央汇金正式成为新华保险第一大股东。2.0证金入主,全面改革在曲折中前进汇金公司成为新华保险控股股东后,掀起了资本运作浪潮。2011年11月16日,新华保险的IPO申请获得了证监会通过,新华保险将由此成为第四家在A股市场上市的保险公司。并同步通过香港公开发行和国际配售发行不超过3.5842亿股H股。新华保险也至此成为了A+H股两地上市的保险公司。在中央汇金入主后,新华保险也进入了转型升级的第二阶段,提出“以客户为中心,抓住城镇化和老龄化的历史机遇,坚持现有业务持续稳定增长、坚持变革创新、坚持价值和回归保险本源”的发展战略。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把新华保险的主要改革概括为内外兼修,“内”主要体现在公司内部治理、风险管理、内控体系、内部运营等方面。“外”主要体现在产品结构、渠道建设、布局新产业等方面。从实施的结果来看,“内功”修炼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外功”却不尽人意。先来看内,新华保险建立了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组成的内部控制体系。同时以各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内控管理职能部门、审计监督部门为三道防线,通过三道防线的分工协作,落实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要求,持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而在外功方面,新华保险的转型之路却有些艰难。先来看产品策略,在2010年以前,分红型寿险是新华的绝对主力产品,而在新阶段,新华提出要保持现有分红险产品的竞争优势,适时加大万能险、投连险和其他新型寿险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力度,销售渠道方面,提出要推动银行保险渠道创新,转变和优化现有银行保险合作模式,提升银行保险业务的盈利能力,同时继续提高保险营销员的素质、产能和专业化水平,建立优秀的保险营销员团队,同时提升保险营销员对机构客户的交叉销售能力。具体措施方面,新华保险建立了七大区域管理中心,将部分销售管理职能和资源下沉,实施差异化经营,同时在销售队伍中大力推广使用移动展业工具“E保通”,并积极推进深化“健康人海”转型,推动建设销售人员分层客户服务体系。但在这个阶段,从后视镜的角度去看,新华保险的转型并不顺利。首先是银保渠道创新并不顺利,2010年银监会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和风险管理的通知》,取消了原有的驻点销售作业模式,对当时以银保为主要渠道的新华保险而言影响较大,这也导致了其2011年保费增速较2010年下降37.56个百分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银保渠道开始推出资产导向型产品和费率市场化产品,同时2014年在费率市场化等利好政策下,公司继续推动投资型保险产品。这也就导致了从2013年开始公司期缴保费收入占比开始持续下滑,保费质量出现下降。其次是个险渠道发展缓慢,在银保渠道转型不利的背景下,新华保险的个险渠道并未出现大的增长。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公司保险营销员渠道保费收入占规模保费25%,较2011年仅提升2个百分点,发展可以用缓慢来形容。所以总结2010-2015年这个阶段,尽管新华保险资本化进程迅速,且在线上化取得了不错的进步,但在银保渠道的新规影响之下,彼时银保渠道还占据保费重要比重,新华的整体保费情况也随之受到影响,同时,个险渠道的发展也未能“补量成功”,新华保险亟需“新一轮的改革”。3.0保险回归保障,新一轮增长出现所以在2015年过后,新华保险马不停蹄的开始了新一轮的转型,而这这轮转型则是奠定了目前新华保险的产品-渠道格局,开始回归价值本源,保险回归保障。具体来看,新华保险开始主动增加期缴业务,并收缩趸缴业务,即将眼光放得更为长远。此外,新华保险银保渠道主动收缩中短存续产品规模,取消趸缴计划,同时加大对健康险和企业年金两业务线条的布局力度。转型以来,无论是在个险渠道还是银保渠道,新华保险都开始主打健康险、企业年金等保障型和高价值产品。2016年以来,公司集中开发了一系列市场领先的保障类产品,其中以健康无忧为代表。在渠道和缴费方式转型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后,新华保险继续加大健康险开发和销售力度。同时围绕着客户的全生命周期做相关的产品服务。这也就是我们一直说的,让保险回归保障本质。转型的效果在2018年开始凸显,全年保费收入达到1222.86亿元,同比增长11.9%,并且在2019、2020、2021都延续了增长的态势。在最新的2023年中报中,新华对当下的业务这样概括:个险渠道聚焦价值,加快实施以长年期、保障型产品为核心的业务转型和以绩优建设为核心的队伍转型,全面加强渠道基础管理,完善渠道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银保渠道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加强推动终身寿险、年金险等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不断深化业务的期交化、长期化转型发展,深耕合作渠道,推动主力合作渠道期交业务全面正增长;团体渠道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优化业务结构,改善渠道效益,推动短期险健康发展,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服务国计民生,落实国家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发展要求,加大政策性业务推动力度,助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总的来看,目前新华保险的业务格局已经基本稳定,股东层面的影响也已经降的比较低。不过最近半年来,业内发生的不少事情对新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新时期的新问题:银保监管如何应对?净利润曲线如何平滑?首先是对于银保业务的监管进一步加强,报行合一成为业内最近一段时间的最大新闻。在今年10月召开的三季度银行业保险业数据信息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些年,人身保险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保险公司费用管理普遍较为粗放,导致实际费用超出了产品报备时的水平,出现“报行不一”的情况。费用高企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是虚假费用、虚假投保、虚假退保等问题的根源,更是滋生“代理黑产”的土壤,影响了行业高质量发展。因此,强化产品“报行合一”是严格监管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行业算账经营、强化管理的必然需求。而新华的银保渠道正是其重要的细分渠道之一。以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新华保险个险渠道实现保费收入692.11亿元,同比下降0.5%。银保渠道实现保费收入368.3亿元,同比增长18.1%。从占比看,2023年上半年,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在新华保险整个保费收入中占比达到34%。过去两年,在个险渠道式微的情况下,银保渠道凭借着一些热点产品成为了拉动保费的“扛把子”,为行业在周期低谷贡献了宝贵的增量。但银保渠道一直以来都有价值率不高、手续费混乱的问题,所以对银保渠道进行强化监管,是板上钉钉的事情,选择在这个时间段来进行严监管,还是考虑到了目前个险渠道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复苏,对整体行业在保费端造成的影响容易控制。但对于新华保险来说,这将会是一次比较大的考验,尽管经过转型后新华的银保业务目前是以期缴业务为主,但这一次的监管是针对于所有银保业务,未来作何应对以及调整,是新华保险需要给市场交出的答案。其次是新华保险的投资问题。众所周知保险公司的每年利润往往都要仰仗其在资产端的表现,即投资情况越好,往往每年的净利润情况也就越好。在保司的投资体系中,有大部分资金会投入到债券等固收类产品,获取一个稳定的回报,而有一部分资金则会被投入到权益类的资产,如股市基金,这部分资产也成为了险资净利润的“变量贡献者”,股市好,险资的净利润情况就会不错,反之则会出现压力。但新华保险的利润波动似乎要比同业更大一些。数据显示,新华保险2018-2022近五年来的净利润分别为79.22亿元、145.59亿元、142.94亿元、149.47亿元、98.22亿元,其中2019年增速达到83.78%,随后三年保持基本稳定,而在去年则是直接下滑34.29%来到了98.22亿元,今年三季度则是出现了4.36亿元的亏损,波动不可谓不大,与保险公司的长期稳定经营的理念实际上有一些出入。具体来看,我们以新华保险去年的投资情况为例,去年新华保险投资资产买卖价差损益为28.2亿元,而2021年为179.85亿元,同比下降84.3%,这个数据可以理解成新华保险在权益市场上高抛低吸的收益。而投资资产减值损失则达到了49.54亿元,较2021年扩大118.3%,这也很好的解释了新华保险2022年净利润大降的原因,所以如何在未来的周期中尽量熨平权益市场带来的波动,是所有保险公司都要思考的问题。10月30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明确将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效益类绩效评价指标“净资产收益率”由当年度考核调整为“3年周期+当年度”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通知》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并对其投资管理提出了相关要求,主要目的在于:按照保险行业运营规律,增强资产与负债的匹配性,继续引导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期稳健经营,防止因单纯考核年度目标,出现突增业绩、忽视风险的短期行为,鼓励其进行长期投资、稳定投资、价值投资。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发挥中长期资金的市场稳定器和经济发展助推器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认为新规有利于拉长险资投资周期,降低投资难度,平滑险资投资收益率波动,为险资获得持续、稳定的收益打下基础。尾言:作为一家在行业内颇具争议的保险公司,某种程度上新华保险的发展历程也正反映了我国保险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会、挑战、迷茫和信念。但正如黄河长江之水永远不会倒流一样,小到新华,大到全行业的目标也始终只有一个:即不断为人民提供更佳保障,为经济提供减震效果。我们也相信,新华会一直往前,行业也会一直往前。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